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2023,资本市场格局“变了”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4-19 10:56:31

dcec3d576437048b3ae28b16cfd2f4b9.jpg

2023年是普罗大众和资本市场在“挣脱”新冠疫情的束缚后的第一年,社会各界对未来的日子有美好的期许,但是在经历了前两个月后,人们切身感受到并非那么乐观。物价上涨、就业紧张、市场信心不足依然是宏观经济上的难题,然而在资本市场,甚至有更大的地震。

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月16日,2023年以来已有1595家私募管理人注销,而去年全年注销私募也不过2217家,可见私募注销节奏显著加快。从年度数据来看,今年被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创出历史新高。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被中基协注销的私募机构数量分别为90家、516家、608家、593家和843家。

不止私募行业,对于二级市场也是一样:国内上市公司2022年全年退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家,两年来退市公司数量已占过去30年来退市公司数量的40%,而且这50家退市公司中强制退市高达42家,监管力度加码之重可见一斑。

如此看来,资本市场多方面加强监管成了主基调,“扶优限劣”、“出清”也成了热点词。到了今年2月份,“全面注册制”系列制度与《私募基金备案方法》的正式落地则是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于资本市场的规范性和门槛又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前者重点在于“进退通畅”,后者重点在于门槛拔高,总而言之政策的导向都是希望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优胜劣汰。这样的背景下,头部私募或绩优股的竞争力会再上一台阶,而中小私募和垃圾股则很难生存,而且不论“壳公司”还是“壳私募”都会被出清,它们的存在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是相悖的。

这样的趋势无疑是投资者乐见其成的,对于上市公司和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与自身质量要求的提高,能够减少信息差,明显降低投资风险,也能带动投资环境良性发展。这样也大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监察压力与难度,更好保障国内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而且注册制下大量投资标的涌入二级市场也让“壳公司”失去炒作和保留价值,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想要“翻身”更要依靠自身经营能力,而且成熟的证券市场就应让低质量公司尽早出清。与此同时,“盲目打新”也成为过去式,23倍市盈率限制解除后“打新躺赚”已不可能实现,这也不符合“以上市公司质量为投资出发点”的理念。

在私募备案新规下,打击“伪劣乱”私募,确保私募机构的持续性运营能力,管理人与产品的两个“1000万元”门槛会筛选出更有真实资金实力的私募管理人,“严把入口关”有利于提升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化与专业化水平。相应的,“迷你基”和“基金壳”将批量清盘,有利于行业监管及自律,也有利于降低监管风险和安全隐患。这都有利于投资者规避私募机构的非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财产损失,同时减少市场低质私募比重,维护良好投资环境。

上述影响均是政府部门引导行业正向发展以及利好一般投资者,但是对于目前已经投身市场的参与者们来说,资本市场的新风向新趋势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市公司的持股股东们,因为注册制全面铺开,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二级市场融资竞争将空前激烈。对于行业非龙头的中小上市公司或者基本面走低的上市公司来说,正常情况很难获得资本青睐,而企业在二级市场“供血不足”的情况下流动性难以为继。持股股东们面对这样的情形,自然是“走为上策”了。而近期减持公告的披露情况来看,许多大小非股东减持不惜折价套现,这样的比例高得离谱。就以昨日2月28号的减持情况为例,185家上市公司发生减持,仅有7起为溢价交易,15起为平价交易,而折价交易多达163起,令人咋舌。

而在私募行业,私募股权方面国资LP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于私募机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中小私募很难募到。而私募证券方面,中小机构也大部分难以穿过周期,业绩波动大,不稳定的业绩也很难受到投资者青睐。所以在私募行业里中小私募们将会逐渐被淘汰清盘,而这些私募基金里的资金也将会从中退出,重新流向那些绩优大私募中去。

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大批退出发生在资本市场,而这些退出的资金也将重塑资本市场生态,“强者恒强,优胜劣汰”将成为行业共识。而这将要到来的“退出潮”,或许是另一种能够把握的机会,毕竟今年也是适用《关于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9)8号,简称“8号文”)的20%个税优惠税率的最后一年。退出利好窗口期与“推出潮”相撞,这不免有些巧合,值得细细咀嚼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