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突破1万亿!中国量化私募行业迈入新的里程碑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6-09 15:41:47

越来越多的量化私募规模突破百亿,引起市场关注。相比公募,量化私募的交易模式更灵活,技术更领先,激励机制更有吸引力。不过,量化私募“马太效应”凸显,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

01量化私募发展史

2010年4月16日,随着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标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正式上市,国内的量化私募开始崭露头角。不到十年时间,国内量化私募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经历了一个从量化1.0时代、2.0时代再到3.0时代的伟大跨越。

961479a4a4807e438cf12bd1c56afa86.jpg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10340亿元,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并在同时期证券私募行业4.87万亿元总规模的占比攀升到21%。

这承载了投资人“1万亿的认可”,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1万亿也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新起点。

02量化百亿私募扩容至18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黑翼资产、因诺资产的加入,最新百亿量化私募天团已经扩容到了18家,可见近几年投资者对于量化投资的青睐。其中部分量化私募的规模甚至超过了500亿。

03量化私募的三大优势

最近几年的公开业绩显示,专业做量化的私募,获取超额收益率的能力确实比公募更突出。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量化私募的优势主要在三大方面:

首先是交易模式更灵活。公募量化有很多交易上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获利空间。在交易限制多的情况下,公募由于资金盘子较大,所以就交易速度而言,私募更有优势。公募量化常常在交易上无法做得到纯自动化交易,还要依托于人工下单,这就使得公募量化无法赚到交易的钱。

另一方面,公募的风控要求比较严格,会有不少股票被排除在可购买的股票名单之外,以及公募交易本身会有更长的合规流程。因此,公募量化常常使用换手较低的策略,也难以赚到短期交易的钱。

其次,技术更领先,策略更丰富。公募在衍生品、反向交易等环节约束多,无法实现高频交易。公募量化普遍呈现出低频的特征,以基本面为主,而私募量化更加灵活,从高频到T+0再到中低频,都有覆盖。目前国内市场甚至没有达到弱势有效,还是偏向于无效市场,公募做投资还是基于基本面因子,而私募量化基于技术面的手段会多一些,在无效市场的环境下,价值因子可能会短期失效,所以会出现基本面跑输技术面的情况。

第三是激励机制不同,人才流向私募。私募基金可以灵活地设定业绩报酬提取比例和提取方式,基金收益表现和公司收入正相关,这对优秀量化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公募现有的待遇机制很难留住优秀的量化人才,很多优秀的投资经理最终都会选择“奔私”。

此外,压力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业内分析,单一投资人委托资金体量的差异,决定了投资人对于私募的选择更加审慎,对于收益的预期也更高,这就要求私募管理人能够长期提供具备竞争力的业绩表现,这是来自投资人的预期的压力。

相对于公募而言,私募基金经理的压力更大,对于高收益的要求更为严苛,所以也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实现超额收益。私募的生存压力比公募更大,私募品牌效应弱于公募,公募能拿到更优质的资金,私募需要靠业绩来存活,生存压力大。

04量化私募“马太效应”凸显

头部量化私募经历了多轮的技术和策略的迭代,优势比较明显,未来量化策略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化,量化私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将日益凸显。中小私募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资金端,二是资产端。对于资金端而言,部分小型私募由于未能跑出超额收益或募资困难等原因,导致无资金来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的投入;资产端就是策略的有效性,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健的收益,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大规模私募具备更丰厚的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进而提高其资产管理能力。国内私募行业出现类似海外超大规模私募的契机,可能就出现在国内大资管行业向净值化、科技化演进的过程中,将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量化投资行业进入的门槛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规模化的管理和品牌效应都在快速的形成,不少投资人对于头部机构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更愿意将资金托付,这种“马太效应”会加速拉大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在管理规模上的差距。小而美的量化机构在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资金会快速涌入,人才、技术、策略迭代都将面临挑战。

(金融小镇网整理自中信证券研究部,仅作为传播更多新闻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标签: 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