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关于“摩根大通被骗了1.75亿美元”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2-03 17:21:26

99248840326a0406a5810eca2d6b1ef7.jpg

先讲个最近听到的故事:某全球顶级投行投资了一家美国GP,某天一合伙人恰巧路过该GP办公室,想着过去打个招呼,结果却扑了个空,原因是这家GP压根就没存在过,地址也当然是伪造的。

听起来有点离奇是吧,我也这么认为,这个故事就您就当道听途说,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不过前段时间摩根大通收购创业公司Frank,被骗1.75亿美元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杰米戴蒙)已经亲口承认,此次收购是个“A Huge Mistake”(巨大的错误)。

虽然认了错,不过面对分析师的问询,Jamie Dimon还是为摩根大通的交易纪律和财务流程做出辩护,称收购团队对这笔交易进行了“大量的尽职调查”,作为美国最大的银行,需要承担风险,“不希望我们的公司因为害怕错误而什么都不做”。

讽刺的是,尽管Jamie Dimon声称做了“大量的尽职调查”, Frank创始人Charlie Javice(查理·贾维斯)还是又往摩根大通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她的律师辩称,摩根大通在没有进行适当尽职调查的情况下,仓促地收购了Frank,甚至还“倒打一耙”,在特拉华州法院起诉摩根大通,指责其“通过追求构思不佳的商业计划,损害了Frank的价值”,具体来讲摩根大通发现利用Frank开展业务,可能会侵害学生隐私,因此想通过诉讼要回支付的钱。

“区区”1.75亿美元,对美国最大的银行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在我看来Jamie Dimon的辩护是才不负责任的说辞,现实才是摩根大通上头的毒药,面对对冲基金、其他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和创新,摩根大通早就杀红了眼。

比如为了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2022年的摩根大通已经将技术支出提高到了120亿美元,此前Jamie Dimon也曾表示,希望收购更多专注于可持续投资和税收问题的金融科技公司。

一群可能是全世界学历最高、最聪明、经验最丰富的、年薪几百上千万美元的金融精英,在面对Frank宣称的400万贷款学生用户集体失智,换句话说,这笔1.75亿美元的收购是个“集体决策”,从立项到尽调再到财务,每个流程都符合摩根大通这个成立上百年大银行的系统规范,没人会为这笔交易真正负责。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曾写过的《VC假装做尽调的艺术》,过去几年VC所有的趋势性变化都指向“技术”——更加快速、更加熟练、更加标准化、更加系统性地投出去,这导致尽职调查被技术性和结构性的忽略了,前者是个体的态度和能力问题,后者则更多是系统性的问题,许多造假投资人未必不清楚,只是迫于各种压力选择视而不见。

摩根大通受骗始末

2013年,受限于美国法律,摩根大通停止了私人的学生贷款业务,并且声称没有重启该业务的计划,不过大学生群体作为理想的“准客户”,再加上助学贷款的庞大市场,摩根大通显然没有真正放弃的道理。

据新冠疫情之前的数据统计,助学贷款规模在全美国所有的贷款里排第二,仅次于房贷,70%的美国大学生都有助学贷款,平均每人3.7万美元,如果加上其他的费用,一位研究生毕业,平均负债会达到7万美元,相当于2021年美国的人均GDP。

Charlie Javice算是出身名门,高中时已创立了自己的网站,尝试将小额信贷用于社会公益,2013年,年仅17岁就被沃顿商学院录取,主攻金融和法律专业,三年后Javice就从沃顿毕业。2016年,在经历了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后,Javice转而创立理财规划网站Frank,专注为传统上被银行忽视的学生、穷人等提供金融服务。

Frank帮助高校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习和财务规划,主要针对17-24岁的学生、24 岁以上的成人学习者以及中低收入家庭,在To C端,Frank宣称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贷款申请流程,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数分钟,为学生提供申请经济援助的个性化规划;To G,则宣称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学费。

凭借出色的出身和教育背景,Javice也获得了阿波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罗文以及美国-以色列基金 Aleph等个人和机构的投资,据外媒报道,Frank总融资金额大概2000万美元。

Javice这次创业大获“成功”,仅仅3年时间,美国金融界就将她誉为“金融危机后重塑美国形象的神童”,在沃顿商学院的一段视频中,称她为“小额信贷一代的声音”,在福布斯2019年“30 位30岁以下”榜单中,Javice也夺得一席之地。

时间来到2021年9月份,摩根大通高调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Frank,以加深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联系,而这时Javice在LinkedIn上高调宣称,“Frank已为6000所机构的500万名学生提供服务,成为成长最快的、领先的大学生财务规划平台。”

负责这笔交易的是大通银行消费银行业务,其负责人詹妮弗罗伯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真的希望与我们所有的客户建立终生、密切的关系,而Javice和她的团队与学生群体建立了惊人的联系。”

事实上,这几年摩根大通一直在收购类似的垂直服务平台,比如此前曾完成了对餐厅评论服务平台“The Infatuation”的收购,这些收购的目的很直接,即更深入地进入一些垂直领域,以期培养特定群体的忠诚度,进而挖掘其后续潜力。

这下皆大欢喜,摩根大通付出1.75亿美元拿下几百万名潜在客户,Javice则摇身一变成了摩根大通的董事总经理,不光套了现,拿上了摩根大通的年薪,甚至还在摩根大通贷款100万美元买下了迈阿密的一套高档公寓。(JP Morgan:???)

然而好景不长,去年12月摩根大通以用户数量造假为由起诉Javice以及Frank的前增长与收购主管Olivier Amar,指控Frank宣称的400多万用户,实际只有大约25万。

怎么发现的呢?原来是摩根大通收购之后也想测试下效果,就随机给20万名用户的注册邮箱发送开户广告,结果大部分邮件都被退信,只收回了103份申请,103/200000,这点击率太不正常了,于是乎启动内部调查,才发现了Frank的惊人造假。

这位就问了,收购完成才发现,早干嘛去了?原来摩根大通倒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在收购之前也想验证Frank425万名用户的真实性,但Javice表示这会泄露学生隐私,摩根大通虽然眼馋但也不想惹事儿,因此雇佣尽调公司Acxiom对Frank进行尽职调查。

25万的用户被自己吹到400多万,这就该轮到Javice整活了,她先是找了自己公司的技术总监要求创建虚假的用户和信息,被一口回绝后又找到了一位数据科学教授,果然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Javice只支付了1.8万美元,这位教授就使用“合成数据”技术帮助Frank创建了400多万个假账户。

与此同时,负责增长的主管Amar花了10.5万美元,从ASL市场营销公司购买了200万个包含邮箱的学生信息,可这么一算,邮箱还是不够怎么,那还是上科技与狠活儿,Amar又花了7万美元,从另一个第三方机构找来了190万个邮箱。

有了第三方的尽调报告,摩根大通更觉得捡到宝了,不光花1.75亿美元收购Frank,还让Javice担任了MD董事总经理,担任数字产品团队的学生解决方案负责人,不光有近千万美元年薪,只需要呆满一年还能再拿2000万美元。

金融圈儿的笑话

至此,我们大概还原了Frank造假的图景,没有任何掩饰赤裸裸的都是科技与狠活儿。要说全世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善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再加上优异的智商和教育背景,在联合VC/PE组局的投机者不在少数。

我能理解,这其实是不少创业者和VC/PE的生存模式,尤其是在今天大家都更了解、尊重周期以及市场趋势的情况下,浮躁乃是一种必然,但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不乏像Javice这类敢于突破“潜规则”的更疯狂的投机者,用假视频忽悠投资者的nikola、因诈骗获刑十余年的坏血女主、疯狂挪用资金视投资者和法律为无物的FTX神童,让瑞信上头忽略尽调以至于狂亏近百亿美金的Greensill……

但这些突破底线的人并非全无破绽,我此前为写那篇《VC假装做尽调的艺术》,曾看过一本关于尽调的并不算高明的书,作者是一家美国尽调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位前CIA特工,内容主要是吹嘘这位特工老板如何通过过往的一些蛛丝马迹,判断出被投公司创始人有诸如吸毒、诈骗、不诚信之类的前科,从而帮投资人避免潜在的损失。

归根结底,尽调的原则是审慎,字面意思是周密而慎重,我理解就是调查要周密,结论要慎重,如果摩根大通在对那“400多万用户”动念的同时,能同时关注到Javice过往的一些行为和报道,相信收购的这个结论不会下得如此轻浮。

比如Frank曾遭到美国政府部门的多次指控。Frank刚上线的网址是“frankfafsa”,多出来的这个“FAFSA”指“联邦学生援助免费申请”,这让美国教育部指控,Frank可能会误导客户,让他们以为Frank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网站。2018年Frank被迫更改网址,并明确表示并非官方合作伙伴。

2020年,美国两党国会议员呼吁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调查弗兰克的“欺骗行为”——担心它“在学生中制造虚假的希望和混乱……并且可能会使用从被误导的学生那里收集的数据来赚取利润”。

上面这两项指控可能不算什么大问题。大约在2017年,Javice的联合创始人Adi Omesy在以色列起诉Javice挪用工资,不过后来Adi Omesy得到了补偿,事件并没有发酵,管理层稳定性和创始人品格的问题被遮盖了。

Frank的早期员工也曾经向福布斯爆料,Javice在平台刚开始运行时,在几乎没有用户的情况下就对潜在合作伙伴表示,已经有数千名学生注册,员工表达了异见后,Javice直接把他们解雇了,并表示“This is how it works, you fake it 'til you make it”。

再往前,Javice曾公开表示她为了留在学校,拒绝了Thiel奖学金,但负责监督 Thiel 基金会的资助 Michael Gibson却表示,“她从来没有获得过Thiel奖学金,她四处这么说让我们很困扰。”

这些也许只是Javice另一面的冰山一角,回到那本前CIA的尽调书,虽然文字乏味又有大量的自我吹嘘,但我能发现,实际上不少尽调线索,都是从创始人的发小儿、前员工、前合作伙伴等“边缘人群”出发的,这可能和CIA破案的方法类似,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隐藏自己。

当然就算尽调能化解前置风险,交易也要靠合同和法律来维护,诡异的是摩根大通这么在意这400多万用户,竟然没有在收购协议中体现针对这些用户真实性的具体条款,要说这里没有鬼反正我是不太相信。因此摩根大通虽然是受害者,但真不值得可怜,要不然金融圈都把这事儿当个笑话看呢。

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