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CVC到底赚不赚钱?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9-15 16:28:55

产业资本出资越来越活跃了。根据FOFWEEKLY的数据,7月份,产业型LP出资最活跃,占比达到41%。我们探讨过产业资本对市场的重要性、产业资本为什么做投资、又是如何做投资的、投资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但产业资本做投资是否真的拓宽了主营业务覆盖范围、增加了收入、开展了非主营业务的“第二增长极”,业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产业投资者表示,“目前产业公司做投资,除了几大头部企业稍微好一些,其余的基本都处于试水状态。自己做投资的,内部投资管理/人员管理体系还需要健全,投资的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找GP管理的,自己没多大权限,迟迟不见收益;自己当LP又投又管的,难度相对较大,没有深厚的经验托底,很难。”

产业资本出资活跃,投资形式多样,已经是市场的共同认知,大家现在可能会更好奇:做投资的上市公司,收入平均增长了多少?不同行业有什么区别?

投的多,不代表挣得就多

投的多,不一定能够带来高回报。而收入的增长率,更受行业发展周期影响。

在对近400家主流活跃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与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投资规模、投资数量,还是投资企业的特点等行为,均与净利润、ROI、ROE产生弱相关性。而对不同行业的、投资活跃的产业资本进行收入的拆解,更能发现一些规律。

FOFWEEKLY也在《中国CVC影响力报告——产业资本大分流》报告中提出,产业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与稳定期,产业资本通常在不同的产业阶段实行不同的投资策略。

互联网企业高光不再

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腾讯微信注册用户达2.7亿,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新浪微博、聚美优品、京东等企业也先后赴美上市,掀起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热潮。

在这期间,互联网企业2014年-2015年左右的收入突飞猛涨。各大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广泛布局投资业务,腾讯更是以“半个投资公司”著称。

2018年开始,网络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密码法》等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互联网法治化建设步伐加快,网络空间环境获得持续净化。2021年,《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反垄断指南等政策相继出台。紧接着,迎来的是近两年互联网企业收入的急速下滑,投资领域也开始转型,不再只围绕战略布局。

BAT巨头开始寻找业务第二增长极,主营业务投资的综合占比从近90%下滑到不到50%,纷纷加大了对制造业、先进制造、汽车出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试图从被封印的领地里挣脱出来,寻找新大陆。面对新的监管等一系列措施,腾讯2022年对外投资数量与金额创下“新低”。

根据企名片的数据,腾讯2022投资案例数量105起,较去年下滑66%;投资金额近500亿元,较去年下滑83%,均为近8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外,加大了海外投资,投资项目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从投资领域来看,腾讯大幅减少了游戏领域的投资力度,反而增加了在生产制造、人工智能与汽车交通方面的投资项目。

刘炽平当年公开说:“投资是腾讯的一个核心战略”。而现在,不得不根据行业发展规律与政府监管,进行大航向的转变,对战略发展重新进行调整。

从投资属性来看,我们统计到的投资活跃度高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全部都以直投的方式布局投资。腰部及以下企业选择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做投资的情况较少,但相比其他行业还是比较高的。各类互联网企业做LP投资的比例也比较高,但现在野心勃勃的互联网公司,能否通过LP投资拓宽“第二产业”,还需要时间验证。

房地产行业低调布局

房地产行业与我国经济紧密相连。90年代-2017年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房价大幅上涨,造成了货币超发、金融和居民杠杆率高、租赁市场不完善等问题。

近几年,为了维持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央在2017年后提出了以“房住不炒、地产维稳”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与政策的变化,房地产行业市值,各个房企的净利润、收入也都受到了影响,整体来看波动较大。2022年,房地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房地产公司出现了经营或债务问题,对供应链公司也产生负面影响。

无论是在行业上升期,还是平稳期,与其他行业相比,房企的整体活跃度并不高,但也都主要围绕主营业务展开投资,填补主营业务的需求,投资其他行业的项目比重极低。

房地产这20多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少的红利,然而为什么房地产没有迎来像互联网的投资热潮?

从产品来看,房企可投资标的范围较小,不够多元,主要就是买地、物业、装修、施工、建材公司等。投资这类公司,也主要是帮助公司节省成本,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市场增长空间。地产大佬李嘉诚曾说过:“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还是地段,第三地段”。房企的现金流都拿去买地,能投资的项目又有多少呢。

从企业属性来看,一些大型房企公司具备国企背景,在投资方面的市场化权限较弱。且房地产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广泛布局各个项目能带来的收益远不如直接买地。

房企LP投资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一些大型房企投了不少GP,也在尝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目前来看成效一般。股权投资周期较长,不能为现在的房企应急。

双碳公司成了香饽饽

双碳领域(新能源、环保等)投资热度高昂。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21-2022年中国新能源投融资热度最为火热,较2020年投资事件同比增长74%,投资金额同比增长3.55倍;从近一年各领域投资情况来看,新能源领域投资火热,融资事件与金额均排名领域前三。

与互联网或是房地产行业不同,我国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双碳行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

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在这个战略背景下,“双碳”行业开始蓬勃发展。2020年开始,双碳上市企业的收入增长率突飞猛进,尤其是巨头、头部企业,更是一路高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就“抢占新赛道 培育增长极”发表主旨演讲,说到在全球诸多地区,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电,进入平价时代,光伏装机规模也将大幅增长。他预计,到2035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将达到1344GW,相当于2022年的5倍左右。其他双碳相关行业,例如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也有统计数据宣称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趋势。

处于产业发展期的企业对产业链投资更感兴趣,以提高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能力。目前,双碳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的投资领域,基本都是围绕相关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展开,产业链投资平均占比达到90%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宁德时代产业链投资占比达到95%,比亚迪达到90%,蔚来稍微低了一些,但也达到了80%左右。

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双碳企业的投资活跃度,以及双碳行业的投资规模,会比处于行业成熟期与稳定期的互联网、房地产行业相对高一些。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尽管双碳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上升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拿到足够企业成长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非头部双碳企业的收入增长率的涨幅相对较小。

从投资属性来看,我们统计范围内的双碳上市公司也全部都以直投的方式布局投资,但独立公司投资与LP投资的比例相比其他行业要小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行业还没有达到平稳期,部分双碳企业当下的投资都主要以拓宽产业链为首要任务,设立专门的子公司做投资、或是通过LP寻找业务第二增长极的需求较小,因此这部分的比例低了一些。


产业资本的进退两难

投资是把双刃剑。面对逆全球化发展、地缘政治冲突与产业链重构的大环境,中国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与新发展格局战略当中,产业链投资也变成了目前的主流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产业资本做投资具备天然的优势。然而,做投资,堆量、广布局,不代表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但不做投资,可能会失去战略优势。投资进而变成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那么投还是不投?

根据FOFWEEKLY对近1500家活跃产业资本的观察来看,产业的发展阶段与企业的特性/生命周期,对产业资本做投资的效果影响是比较大的。

在产业形成期,企业通常不会广泛布局投资。而获得了资本优势的公司,往往是在企业与行业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期间,大规模横向布局。通过并购大量同行业的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例如BAT,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互联网行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产业平稳期,面对着主营业务是否能进一步突破的难题,一些产业公司如果现金流充足,不仅会选择直投的模式,还会作为LP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例如白酒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盘活闲置资金的同时,寻找业务第二增长极。但也有一部分行业,例如房企,由于产品属性的不同,投资活跃度并不高,但也广泛进行了LP投资,试图寻找新大陆,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

不同的成长阶段与行业周期,对应着不同的投资形式与投资策略。与传统的PE/VC机构不同,产业资本如果盲目跟风做投资,只投热点,而忽略了行业发展周期与企业的自身成长阶段,可能会得不偿失。主动与VC合作,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协同关系。

远毅资本合伙人陈强在「2023中国产业资本峰会」主题圆桌《大健康产业投资的周期之变》提到:“VC在前,CVC在后”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搭配。比如说我们最早一轮投资了一家企业,做全国城市惠民保的推广运营,结合特药理赔,这家企业一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最新一轮有一家国资背景的头部药企投了进来,两家企业在药品业务拓展上有很好的协同效应。”

不可否认的是,深耕产业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产业公司开展相关投资,不仅能够推动国家战略的发展,也能够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周期来验证效果,一些隐性的好处,比如产业链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实际效应等,并不能全部通过当下的财务数字体现出来。因此产业资本投资做的到底怎么样,还需要时间,以及更加宏观的数据来做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