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深圳新修订促进风投创投《若干措施》,扶持重点风投创投机构发展,推动募投管退联动发展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11-20 15:32:00

  潮涨潮落,金融永远是周期的生意。

  去年开始,中国的VC/PE行业,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我们反复能够看到各种悲观的论调、吐槽,看到持续下滑的投融资数据。VC/PE,包括相关联的FA、猎头、孵化加速器、媒体等创业生态相关方,都在进行着裁员,以谋求过冬。从情绪上,周围也持续地低迷和悲观。

  退出的问题、募资的问题、宏观的环境,在中国25年创投史上,是第一次发生么?每一个都不是。甚至在21世纪初,创投行业从无到有时期的变化和波动,还要远大于现在。当时,甚至不是IPO放缓,而是很多民营公司IPO的通路都还没有打开。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理由,证明这一次“不同”,以及现在比以往都要严酷。但是,很多机会,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展开。

  VC/PE

  2021年是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高峰,根据权威行业媒体数据,全年一共超过1.4万亿的资金投入市场。2022年下降到了9000亿,2023年前三个季度下降到5000亿,全年大概在7000多亿的水平。7000多亿的投资体量,回到了2016年和2019年的水平。

  我们再看剔除政府引导基金部分。根据三方数据,大中华区2022年VC/PE行业募资总额在2000亿左右的水平,资金体量回到了2010和2013年的水平。

  众所周知,VC/PE行业正在进行着一次大出清。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出清的路径和终局是啥,或者说,VC/PE行业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是否会出清到资金要素充分稀缺的地步。我对此观点是:VC/PE行业无法出清到过去都“躺着赚钱”的时代。

  横向比较美国的创投市场,其实美国从VC/PE行业整体来看,也不是一个多赚钱的市场。过去20年,美国的VC基金,DPI超过2的基金数量,不同年份不一样,最高也就8%,通常都在5%左右甚至更低。创投行业整体的业绩的兴盛,来源于丰富的创新要素、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和一个完善的退出市场(包括退出市场的繁荣)。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归,资本要素整体相对充足,中国创投行业前10-15年的整体辉煌业绩,很可能是在非常非常长时间内都无法重演的。

  而比起2010-2013年的时候,经过了这十年,社会的金融资产总量、货币总量,是有巨大的变化的。因此,即使VC/PE的收益率注定下滑,在全市场资本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除非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否则VC/PE行业资金供给量的下行空间不多了。顶多也就是资金结构继续发生一些变化。

  VC行业进入打法迭代大周期

  今年明显有个变化,越来越多VC相关从业者、还有FOF,在关注行业内生性的变化。包括有越来越多的分析VC自身行业的文章、观点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关于各家基金的业绩数据、退出数据、以及相关的分析在出现。VC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当大灯回过来照我们自己所处的行业,当各个参与主体,从过去简单被动跟随β赚钱、跟随周期赚钱,转变到更加积极去认识周期,认识策略和打法,VC行业在未来十年一定会经历一次彻底的升级。而这次升级,会伴随着VC座次的重排,包括评价标准的重新审视,不再仅仅是规模和IPO数量、退出数量等等。

  排列组合,VC商业模型还有很多空白

  回归本源,VC机构的核心是要做好价值和财富的创造。VC机构要回答的,只是自己用什么模型和路径去实现这一点。

  在VC的根本商业模型中,涉及几个根本要素,一个是募什么钱,一个是组织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赚什么钱

  资金有很多类型,比如个人投资人、比如政府资金、比如母基金,也分很多规模,比如几千万、1-3亿,10亿,30亿甚至更多。不同的资金类型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个人投资人,可能是需要通过VC,去博取超额收益的。比如1-3亿的出资资金,可能在一个大盘子中,是要资产稳定的增值的。10亿以上的FOF,可能需要的是更稳健地伴随经济增速的增长。财务性的,和产业战略性的,诉求也明显不同。政府的,大家都知道,可能是要更多地服务政府的目标,比如招商引资或者扶持特定产业/产业链的发展。在此前,其实很多VC是把这些诉求混在一起的。资金的属性,是非常影响VC的策略的。未来,一定会演化出越来越多的,各种专门针对特定诉求LP的VC出来。

  再一个,就是资源组织的方式。比如深扎某一个行业,如对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特别丰富。比如深扎一类人群,如教授创业,某个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群体,或者如深扎某一种类型的创业者群体等等。比如深耕某一个城市,吃透当地的企业和关系。比如一些平台基金,吃透一些资金方的通道,用大规模的资金体量和品牌力,去组织最灵活有战斗力的年轻VP。组织资源的模型,有很多规律,就比如吃透本地这一块。看全国范围内,比如成都、苏州,这些产业实力比起核心一线城市可能是个8成,但是资本实力却只有5成,就一定会浮现出来一些做的不错的VC出来,只要有哪些城市的主政者有连续的产业政策,带动城市产业链的变化,就一定会孕育出本土的特色VC机构出来。

  再就是赚什么钱。赚什么钱,里面有很多的子维度。比如赚什么阶段投资的钱,是几千万估值到几个亿估值的钱,还是几个亿到二三十亿估值的钱,还是几十亿到几百亿估值的钱,每个阶段的赚钱逻辑都是不一样的,退出的对手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机构,在努力建设自己对企业家、企业战略和组织管理等理解的能力,争取在企业内生性变化出现时候就投资/退出,以获得先机(因为内因逐渐体现到业绩,可能滞后一两年)。再比如,有的VC投资人对创始人特别有感觉,就可以赚这方面的超额收益。还比如,有的机构是去赚行业增速的,一般是大型的基金或者平台基金,有的是去赚α的,也会带来体系的不同。

  资金属性有很多种,组织资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赚什么钱,也有很多种。其实不同VC的商业模型,就是在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各种排列组合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我们所说的VC要有战略定力,也就是对自己选的东西,一如既往地去坚持,这样就能够穿越周期,形成复利,等待花开。而各家VC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在同一个模型中,你能不能做到最好,是这样的比拼和抢位。

  其实在中国的VC市场环境,如果仔细去分析,是能够发现,上面的排列组合中,有一些模型,是并没有多少机构去实践,或者说实践得很好的。其实,VC大洗牌中,这些就都是机会。十年后,可能大家会发现,现在正是孕育这一批VC3.0机构的窗口。至于具体到每家机构,选择什么模型,其实很依赖于自己的历史积累、创始人的信仰而来,绝大多数不是从宏观分析出来的,是从一点一滴具体的细节干出来的。但是从FOF的视角,倒是可以观察,什么土壤中,哪些可能现在不起眼的机构,正在萌发。

  所以,回归这篇文章的主题。VC是一个永远和周期共舞的生意,危、机永远是硬币的两面。乐观前行者,会有探索者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