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双碳战略下私募股权市场与政策境况分析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2-04-21 10:44:25

f76d09cfe3612b3e616c91a120297d4d.jpeg

金融小镇网4月21日讯:刚刚过去的4月15日,国家发改委就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相关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也指出,将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这些领域的节能减碳是碳达峰十大行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据此前新京报记者的查询,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双碳”的相关规划或行动方案,还有多个省份公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方案。华北地区省份的“碳中和”目标主要是加快传统能源结构的改革,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华中地区各省份在“十四五”时期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主;西南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的“十四五”目标主要围绕低碳化生产和开展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

多数省份选择了经典“三步走”,即2025年、2030年与2060年各设置阶段性目标,直至实现碳中和目标。

而事实上,全球重要经济体,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都在积极布局。如欧盟、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对能源科技创新的扶持,近年来也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核能、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在本国的快速发展,占领碳中和全球趋势下的技术制高点,以求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此外,海外机构们也在积极设立“碳中和”方向的私募基金,“新钱”就绪,投向“绿色”。据Pithbook去年7月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当年新成立的气候主题基金规模,已经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而相关创业公司的融资额达到创纪录的142亿美元,已经达到2020年全年总额的88%。

而在去年下半年的7月27日同天,就又有两只相关主题的大型基金宣布募集成立:

2021年7月27日,美国德州私募巨头TPG宣布其全球影响力投资平台下的TPG Rise Fund(睿思基金),正式完成上善睿思气候基金的首轮募集,规模54亿美金(该基金关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公共健康和粮食安全等主题,投资减少碳排放及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司);同一天,加拿大博枫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官网也转载了彭博社的消息,宣布其已完成新影响力投资基金的初次关闭,金额达到70亿美金,为当时单一细分领域规模最大的基金,基金出资方包括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等。

如此看,巨量资金已经或即将奔涌向脱碳产业,当前,全球共赴“碳中和”。

“双碳”股权基金样本:募投扫描

1. 据IIR研究院不完全归总统计,具备“碳中和”“基因”的备案样本基金共计150只,累计规模共计2521.51亿,平均规模8-11亿区间。

据IIR研究院不完全汇总及核查统计,截至2022年4月10日,于中基协备案的“双碳”概念基金(关键词如“碳”、“绿色”、“清洁能源”、“清能”、“氢能”等)共计239只,剔除已注销、无投资、投资领域非相关或壳公司等,具备“碳中和”“基因”、中基协备案的IIR研究院不完全样本基金,共计150只,累计注册资本共计2521.51亿(“以下称双碳样本基金”;本报告暂不考虑“新能源”关键字的其余359只备案基金,仅纳入一只基金,见下文)

显而易见的是,2019年之后,“双碳”概念的基金数量迅猛发展,但或受募资难影响,基金的平均规模在剔除2021年成立的885亿“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全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奇异值后,2019-2022年相关基金的平均注册规模,约在8.26亿-11.28亿区间。

2. 885亿国家级“超级”绿色基金落地上海,已出手投资约22亿,作为LP出资“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

2020年7月,在我国正式明确“双碳”目标的前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落地上海,注册成立,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第一支国家级投资基金。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注册规模885亿元,首期由财政部、长江经济带沿岸11个省市、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等共同出资成立,其中财政部出资100亿元,占比11.3%。中基协备案的基金管理人为“绿色发展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11日,管理人股东12个,以银行系、上海国资系为主;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中基协的备案时间为2021年10月)。

据IIR研究院汇总并结合官网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备案后已出资1个基金,2个项目,分别是:

2021年12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出资10亿元参与中国华电旗下“华电福新”(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目前持股约1.1%;同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认缴出资约1.8亿元,投资云南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项目(“洱海项目”)的专项基金。

2021年12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联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宝武绿碳私募基金”,该基金注册落地于2022年3月,目标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国家绿色基金目前认缴出资共计10亿元,这也是885亿国家级绿色基金签约落地的首个子基金项目(钢铁领域)。

目前注册资本56.25亿元的“宝武绿碳私募基金”同样落地上海,3月24日完成中基协备案,目前暂未出资。

3. 样本规模靠前的前20大“双碳”样本基金,总规模已达1960.83亿,13%数量的基金占据样本基金总规模的77.76%,大额基金几乎均由国资系产业资本主导,且集中在能源、电力领域。

IIR研究院筛选核查的150只“碳中和”样本基金中,注册规模排名前20位的备案基金,累计注册规模总计1960.83亿。不到15%的基金数量规模占据样本基金总规模的近80%。

考虑到早年成立的基金部分涉及到已不可参考的政策因素等,仅考量20只大额基金中2019年后备案的13只私募股权基金(剔除一只债转股基金,规模总计1606.85亿元),从以下列表可以看出,13只大额备案基金规模均在25亿以上,更集中于2021年,管理人及主要出资方,多由国资系产业集团、产业资本主导,且集中在能源、电力领域。

从聚焦主业(及转型)、“双碳”战略的视角下,电力、能源类更加具有天然的政策背景、禀赋优势及内生动力。

如,上述列表中:三峡绿色产业(山东)股权投资基金成立于2020年5月,由万亿资产的三峡集团旗下三峡资本、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海控集团、城发集团(青岛)产业资本联合发起设立,基金规模50亿元,三峡资本出资20亿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海控集团分别出资10亿元、5亿元、9.5亿元。

2021年9月,由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牵头设立的国能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基金在京成立(2021年10月完成备案)。该只基金将采用“母子基金”架构,目标规模150亿元,目前注册规模60.01亿,其中,中国神华能源、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各出资20亿,国家电力、龙源电力各出资10亿等。

2021年12月9日,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电投成功发起设立总规模95.02亿元的并表型碳中和基金——电投清能一期碳中和股权投资(天津)合伙企业,并完成全部投放,募集外部权益资金76亿元,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发起设立的“中国人寿-电投清洁能源股权投资计划(一期)”提供资金。

同样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及旗下基金管理人)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地方出资平台合作成立基金的模式也较为常见,部分产业资本也或因基金管理能力的欠缺,会与具备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联合发起基金。

4. 国资能源电力先入场,市场化基金能否跟上?“双碳”概念基金众多,目标大,落地少。

IIR研究院在筛查分析相关基金时明确发现,“双碳”领域近两年的备案基金,水电、能源等领域的国资、银行系、险资系均已入场,且最为活跃的集团之一,就是国家电投。

国电投名下登记于2019年12月的基金管理人 :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基协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已达11只,累计注册规模209.79亿(9只注册在天津,1只注册北京,1只基金未知,备案基金有内部互投情况;另需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备案基金均在IIR本篇报告的样本基金范围),多只基金也有建行系、工行系机构的身影 。

而股权投资市场上的主流机构,近两年也纷纷与各类产业资本、地方政府签署合作,拟发起各类“零碳”、“碳中和”等概念基金。IIR研究院针对已披露的新闻及公告等进行追踪核实,实际情况看,并未如不少媒体所述,诸多拟设立的“双碳”概念基金,目前都还未设立,少量列举如下:

5. 项目投资端,“双碳”样本基金的直投领域超一半集中在能源、生态农业、环保及制造领域;而如若追溯历史投资中涉及“双碳”方向的项目投资活跃度,产业资本(国资为主)、地方投资平台、传统投资机构、科技公司等,均有典型机构的持续布局。

IIR研究院自筛选出的“双碳”样本基金的直投项目端考量,样本基金的直投领域集中在能源(含新能源汽车电池、氢能、碳捕捉等)、生态农业、环保及制造领域。

若追溯历史投资中涉及“双碳”方向(如低碳减排、碳交易及管理系统、碳捕捉、储能、绿色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的项目投资活跃度为主要考量指标,IIR研究院结合样本基金及多维数据源,绘制了“双碳”领域股权投资截至目前的参与主体类型,及代表性活跃机构。

总结而言,当前包括乌俄战争等因素在内而加剧的全球能源市场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与多年前清洁能源领域的热潮及泡沫不同,当前我国的“双碳”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加强国内能源结构基础设施转型与切换、促进国内实现大循环的有效路径。

从电力、供暖和交通开始“脱碳”,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也是资本推动技术进步、体现长期主义的过程。当然,“奔赴”及“实现”碳中和也是一个漫长过程,且不应有投机和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在它的早期阶段,需谨防泡沫化风险。

来源:IIR研究院

f606e553b2e0fafa30d2870d88127492.jpg

金融小镇网(www.financetown.com.cn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金融小镇网|创投小镇网是中企报集团旗下金融园区综合资讯平台,汇聚各省市金融小镇/创投小镇发展动态,聚焦金融、创投、私募等热点资讯,服务金融类投资类企业,免费提供入驻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