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融小镇网!
186 1691 6099

注重规模和策略相匹配 私募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金融小镇网 发布时间:2023-02-15 15:05:05

b39edbad275ed5ae418d18284c1990a6.jpg

经过了最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证券私募基金已经越过了草莽追求规模的年代。虽然百亿私募名单仍不时变化,仍有机构注重规模,但对行业整体而言,追求与投资策略相匹配的规模,为客户创造良好收益,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共识。           

私募和渠道越来越注重规模是否匹配策略

对于市场规模起伏的证券私募,多位私募表示,不用太在意同行规模的变化,更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业绩。鹤禧投资表示,不会太在意同行规模变化,管理好公司现有规模为客户负责更加重要。规模一方面体现了管理人的投资能力,一方面也体现了管理人的知名度和受投资人认可和信赖的程度。鹤禧投资一直以来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第一目标,规模的增长能够在持续回馈客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保持。           

翼虎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余定恒也向中国基金报表示,规模不是压力,可持续的业绩表现才是压力,管理规模的底层驱动逻辑依然要回归业绩表现,给投资者创造持续的绝对收益,私募客户资金性质普遍流动性较高,管理规模也容易跟随业绩曲线波动,所以依然要不忘初心,回归做好投资业绩本身,处理好自身管理规模爆发式增长和客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部分策略而言,由于本身策略容量的限制,管理规模或成为业绩的绊脚石。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也说,私募行业竞争激烈,是投研、市场营销、品牌等全方位的综合竞争,目前中基协备案的证券私募有九千家左右,激烈竞争。良好的募资规模说明公司品牌和投资经理得到大家认可;而管理规模是渠道准入的条件之一,也是管理人生存的根本。           

熊林认为,私募只有为投资者创造稳定、良好的绝对收益才能建立口碑,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抛弃私募的本质。投资管理人的风格和理念具有差异,只有坚持在擅长的领域不断深耕,并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拓展能力圈,取得更好的业绩才是业内竞争根本。           

量化机构世纪前沿私募也表示,对于相同的策略来说,规模跟业绩一般是成反比的。但是对于不同机构来说,收益和规模的互换关系,是个连续变量,整体可以通过持续的研究进步来提高。规模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业绩的倒退,规模增长意味着公司经济状况的提升,如果能够把收入持续正确的投入到策略的迭代,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上来的话,那么很可能规模和业绩能够产生健康的互相促进作用。对市场冲击的研究、交易执行端的优势,都是可以支撑更大规模下的业绩水平。           

投资者和渠道方机构也会在意私募规模是否合适。私募排排网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就表示,面对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规模这一指标,投资者会对比各策略产品的预估容量和实际规模进行选择,注重绝对收益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清楚认知到“规模红利”的重要性。           

孙恩祥举例说,去年部分上市公司在认购私募选品中并不以大为美,反而更青睐中型规模私募。规模在20亿-50亿私募获上市认购金额为8.3亿元,占比达到51.65%,百亿私募的被认购金额为4.7亿元,占比仅为29.25%。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规模较低的私募机构,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做到容量上限主动封盘,这种情况说明私募行业整体发展持续平稳向好。           

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也认为,私募管理规模是机构投资者筛选私募时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对私募的评价与其管理规模并非线性关系,更看重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策略容量的适配性。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邱钰然也表示,规模是投资者在筛选私募机构时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投资者需要关注规模和其投资策略的匹配程度,如果规模增长过快,投资者需要注意其投资策略的容纳性,警惕规模大了策略方法失效的风险。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梅慧娟表示,两类私募需要排除,一是规模太小,甚至小于生存线的私募基金经理会有更强的动机冒险,需要排除。二是规模太大,超出基金经理能力圈,或者影响策略有效性,也需要排除。在度过生存线到危害策略之间的范围,规模不作为主要考量因素。           

雪球副总裁夏凡则认为,管理人规模是一个参考指标,投资者并不适合用它作为唯一的因素去筛选管理人。投资者不妨从长期净值、人格认知、业绩归因等方面对管理人进行综合和全面地了解。            

发展空间仍大私募行业迈向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最近几年,私募证券基金不断整固,规模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来看,私募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头部化趋势明显,专业化、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共识。           

孙恩祥表示,私募行业现有竞争格局愈发激烈,资源逐渐向头部优秀机构聚拢。但在市场的剧烈波动与监管力度的加码下,私募行业也迎来的洗牌,2022年注销了2217家私募,随着风险机构逐渐出清,且管理人牌照审批仍相对严格的情况下,未来“优胜劣汰”的形势将持续下去,资金与人才或加速向头部优秀机构聚拢。           

夏凡也认为,未来整个私募行业,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发展,而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头部化特征也将愈发明显。 不过,并不意味着规模越大的私募,投资业绩就更优。大规模的管理人更愿意从“资产管理”视角思考这门“生意”,反而可能会逐渐淡化了对投资者体验非常有益的“财富管理视角”和“绝对收益属性”。

金斧子投研中心表示,近几年,中国证券私募基金发展非常迅速。去年10月底,中国证券私募突破6万亿,而2019年末,规模不到3万亿,短短两三年规模出现翻倍。这些资金来自于居民存款、银行理财、来自于与房地产相关的非标固收产品等,未来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金斧子投研中心认为,行业不断发展,哺育拥有品牌优势的头部私募,私募行业二八分化,越来越多的资金集中在百亿私募、千亿私募。这种头部聚集的效应,未来会促使头部私募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然而,私募行业毕竟是一个靠经营信用风险而盈利的行业,其商业模式决定了规模优势不是绝对的优势,一旦对重大风险的错误判断,百亿私募也容易陨落,让位于新贵私募。行业仍是处于动态发展的,白马私募和黑马私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轮替,达到行业均衡状态。

尹田园也认为,私募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分主动管理和量化管理来看,量化的增速或快于主观。           

梅慧娟则表示,观察海外成熟市场发展,在公募和ETF蓬勃发展的情况下,私募仍站住了一定体量。主要靠的是错位竞争,比如和公募、ETF策略上的不一样,因此海外比较明确的是Beta用公募和ETF,私募是寻求Alpha。因此国内私募或许也要走上差异化发展定位的道路。           

邱钰然说,随着行业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私募基金行业面临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经过前期市场大浪淘沙,一部分风控水平低、投资能力弱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出清,这对于行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长期化的向好趋势。           

多家受访私募也表示,行业逐渐走向专业化,体系化、正规化和监管常态化。余定恒表示,随着国内财富市场的发展,私募行业鉴于其灵活性和绝对收益的属性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单体私募基金公司规模的增长也将逐渐重塑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的生态,由于二八效应,小私募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良币驱逐劣币,逐渐走向专业化,体系化、正规化和监管常态化。           

熊林认为,未来私募行业格局上有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私募的行业特性得到进一步明确,外资进入私募行业和私募出海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鹤禧投资也表示,私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各私募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将会是策略和业绩表现。           

世纪前沿私募则认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私募基金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国内量化短时间内走过了海外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量化行业未来比拼的一是长久持续的研究能力,在每个方向上做的足够深;二是组合层面的市场理解和风险应对,要有足够多样性的收益来源,并且在组合层面充分考虑因子周期性回撤的应对;三是实盘中实现纸面收益的能力,也就是交易执行能力:降低交易执行成本,在超额收益低的时期通过成本优势生存。           

与此同时,量化投资将会从单打独斗的小团队、个人模式快速迭代为团队竞争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公司发展中各个环节的软、硬实力都变得非常重要。           

整体来说,相较于海外市场,A股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国内量化市场依然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量化机构将在基本面研究、数据挖掘等方面持续迭代的潜力巨大。各机构可能会更专注于整体业绩的稳定性,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来源:中国基金报